Blogbus - ygy8245.blogbus.com - 思郁:从孤独中突围

Latest News:

中国式逻辑的“普世论” 15 Jul 2013 | 03:03 pm

前段时间《中国合伙人》热映,这段依据新东方创业故事为蓝本的电影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但是这种成功背后的所隐藏的中国式成功逻辑也隐隐令人担忧。电影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硬伤,新梦想盗版了美国的教材被起诉,三个合伙人去美国解决他们的危机。但是这个创业过程中很重要的危机事件被轻描淡写地忽略掉了,三个人在谈判桌上面对着美国人,慷慨陈词,诉说着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困境与艰辛,用一种狗血般的激情演讲震慑住了.....

《“太空漫游”四部曲》:电影与文学背后的故事 9 Jul 2013 | 10:27 am

无论是电影史上,还是文学史上,这都是一次独一无二的合作。文学与电影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如此贴近过,是文学成就了电影的史诗,还是电影促成了文学的伟大,已经无法分辨。我们见过各种从文学改编为电影的成功模式,也见过电影成功之后,把电影剧本变成文学的,电影文学也由此而生。但是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也不过如此,互相参照,互相影响,却各自独立完成,有时候这两种不同的门类还互相敌视。希区柯克有个狡猾的理论,只有.....

科学家中的“老狐狸” 6 Jul 2013 | 10:38 am

也许是孤陋寡闻,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科学家对他研究领域以外的众多学科事物如此着迷。毫无疑问,我的这个偏执的印象是错的,只要是普通的人类,他总会对很多东西感兴趣,无数的好奇心才是我们生活世界进步的最大动力。科学家是人类,当然也会对研究领域以外事物的有兴趣,看看热播的美剧《生活大爆炸》就知道了——科学家成为收视率飙升的喜剧演员,这说明科学也是生活喜剧的一部分。我们借用思想家伯林的那个著名区分来定义科.....

日记中的作家桑塔格 30 Jun 2013 | 06:42 pm

我们为什么要读作家的日记呢?大概是通过作品了解到的作家是不完整的,就算我们知道作品中的人物有作家自我精神的投射,但是作品虚构的本质,还让我们对隐匿在作品背后的人一无所知。作品并不是作家最好的代言,作品的隐秘性与虚构性,容易让引发作家癫狂与意淫的一面,他可以在作品倾注自己所有的情绪,而罔顾道德与人性的狰狞。作品中展露出来作家的性情是虚伪的,这是艺术作品存在的功能之一。但是当我们渴望了解更为真实的作家...

《第七天》:余华的“去魅”与“媚俗” 28 Jun 2013 | 09:53 am

6月16日,复旦的陈思和、哈佛的王德威、上海作协的王安忆等“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领军人物”齐聚复旦大学,举行了一场新世纪文学理论座谈会。作家王安忆发言说:“今天的文学批评使我感到恐惧,对所有的批评我都是不看的。”她指出,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写作与批评同时发声,双方保持和谐、平衡的关系;但是这一平衡近年来被打破,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文学评论以强势的姿态介入文学,对作品进行“蛮横”的曲解。真正严肃认真.....

烂片为何还能有高票房? 25 Jun 2013 | 09:54 pm

烂片有很多种,我主要想说说现如今在中国各大影院上映的烂片。 说一部电影烂,其实是一种很粗暴的标准。什么样的电影算烂,各说各异,人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标尺。烂是一种相对的尺度,尤其对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言。每部电影,从不同的审视角度,总有不同的审美,没有绝对的烂片,那是因为我们对电影有一种基本的期许,觉得这种艺术形式可以承载基本的功能。我们对影像有一种基本的共识,比如它要有一个还算过得去的故事,还能把这...

说吧,被禁锢的记忆 25 Jun 2013 | 12:11 pm

在托尼·朱特(Tony Judt)一系列学术著作中,《记忆小屋》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本小书介于回忆录与自传之间,但是更倾向于散文般精致的叙事。如果从精神质地上考量这本小书的话,也唯有纳博科夫式的回忆可堪相比,这是一本二十世纪著名历史学家的《说吧,记忆》。 朱特与纳博科夫最大的不同,不是他们的作家与历史学家的身份差异,而是他们对记忆所抱持的态度。纳博科夫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了自负,这是他最为值得骄傲的资...

芝加哥大学与通识教育 22 Jun 2013 | 11:37 am

高等教育好像一直都在危机之中,多少年了都在喊改革,但是真正的改革又没有见过多少,这么年过去了,好像只有呼吁的姿态和声音是定格不变的。这种情况不单单是中国这样,整个世界的高等教育都是忧心忡忡的样子,好像高等教育时刻都在衰落之中。大学校园愈发浮躁,大学教育愈加功利化,实用主义横行,职业属性大于文化属性,真正美好的文化没人在意,大家更看重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教育丧失了本真的意义,大学校园成为了.....

帕维塞的沉默与孤独 20 Jun 2013 | 10:55 pm

最早从卡尔维诺处知道的切萨雷·帕维塞,后者是卡尔维诺踏上文学之途的引路人,是他的文学教父,是他的写的任何东西的第一读者兼评审。帕维塞1950年自杀前写过几篇评论文章,改变了卡尔维诺的创作轨迹,就如同帕维塞从现实中轻轻一跃,跨域了生与死的界限,也让卡尔维诺领悟了真实与虚构,想象与现实的界限。 意大利作家群中,卡尔维诺与埃科是在国内翻译最多的两位作家,帕维塞仍然默默无闻,除了一些残片断章的诗歌收录于各...

经济与观念之争 15 Jun 2013 | 10:05 pm

在中国,至少表面看起来,哈耶克比凯恩斯吃香。 我采用了一个谨慎的措辞,“表面上看起来”至少表明了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种,哈耶克在国内学界的长盛不衰,不是因为他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学,而是因为他的自由思想理论;第二种,哈耶克在作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民间受到了极大的推崇,但是中国的执政者的意识形态归属上天然倾向于凯恩斯的国家干涉市场的经济政策——有海外学者曾经分析说,中国新上任的领导层可能不会钟情...

Recently parsed news:

Recent searches: